2009/01/08

外資研究團隊

2009/01/08 外資法人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成也外資,敗也外資!這是許多台股投資人的感嘆。在3 大法人中,外資進出的資金、持股比重皆最高,其買賣超動向、研究報告、市場看法經常是市場注意的焦點。但不論是從過去台股的歷史經驗,還是從去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來看,外資即使長期掌握資金、研究資源的優勢,還是會有荒腔走板的演出,本文教投資人破除對外資的迷思,洞悉外資操作手法,以及看待外資研究報告的正確態度。

一、只會教人投資 不說自己投資也會虧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在2008年進一步惡化為全球金融海嘯,前五大投資銀行不是破產、被併購,就是需要再集資、或是改制為商業銀行。過去這些重量級的投資銀行,負責提供各公司、各產業、各國以及全世界的投資建議,但不僅未能預見大多頭結束與全球金融海嘯的前兆,更未能即時挽救自家城門的失火。這些重量級外資過去幾年在全球股市呼風喚雨,卻不敵金融海嘯,不僅自身難保,更害慘信任他們的諸多客戶。

二、喊水會結凍 避談鐵嘴也會摃龜

現代金融產品源自英美,重量級外資券商分析師往往被賦予明星光環,在媒體頻頻「造神」之下,有時竟然喊水會結凍,但投資人千萬要記住,這些分析師的明星光環,可不代表喊盤的準確度。重量級外資分析師因長期研究某個產業,並擁有豐富的研究資源與經驗,對市場的看法常被媒體重視,甚至有些被視為「鐵嘴」,但是投資人要謹記︰「再怎麼厲害的專家,準度也只是對一半」,即使是明星級外資,也經常錯判形勢。

三、發表報告喊進喊出 避談實際操作常口是心非

以往外資券商財力雄厚,願意砸重金打造研究團隊,培養明星級招牌分析師,加上全球布局,往往能領先掌握投資趨勢,因此每當外資券商發表研究報告,都會引起注意。外資研究報告洋洋灑灑,目的是給客戶作為投資決策參考,而他們的客戶通常也不會照單全收,只是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資料「之一」。當外資發表報告「喊進」、「喊買」或「喊多」個股時,投資人要特別留意發表報告券商對個股的買賣超情形,因為過去經常有「口是心非」的狀況。

四、提供目標價 不是達不到就是會突破

外資券商的個股研究報告都會設定所謂的「目標價」,而這個目標價通常都是由分析師預估的年度EPS(每股獲利),搭配個股的歷史本益比(PE)或股價淨值比(PB)高低區間來設定。不過,外資預估的EPS 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應驗,落差程度大小要看外資分析師的「功力」和「運氣」,因此投資人看到「目標價」,須謹記這是「預測值」,不可能完全準確,不是達不到,就是會被超越突破,畢竟市場變數太多了。

五、曝光的研究報告 多是二手落後情報

外資券商的研究報告通常不直接對外發表,僅供客戶參考。一般外資券商的網站都有「研究報告」專區,下單的客戶只要輸入帳號、密碼,即可在線上瀏覽或下載,少數媒體記者跟外資券商的客戶有不錯交情,才有機會在第一時間同步取得最新的研究報告,否則都是輾轉取得的落後訊息。因此,投資人在媒體上看到外資報告,不要盲目相信或跟進買賣股票,以免淪為「轎夫」,成為倒貨對象。投資人如果「有幸」看到外資研究報告的本文,要關注的不是明牌,而是學習其投資分析的邏輯。

六、只見現貨期貨都操作 避談採取兩手策略

許多外資法人操作相當靈活,尤其是近年興起的對沖基金(hedge fund),經常在股市以現貨搭配期貨來操作。例如,當研判股市即將下跌時,一方面逢高減碼現貨(賣出股票),一方面逢高在期貨市場布空單,等空單布局完畢,他們就會擴大賣超權值股(例如台積電),用力摜壓指數,以擴大期貨空單的利潤。只要操作得當,外資法人賣股票(現貨)的虧損,完全可以從期貨市場的獲利彌補回來,而且還倒賺。

七、主動發表市場展望 目的是要散戶抬轎捧場

外資法人從事投資,唯一目的是賺錢,因此很希望建立自身對市場的影響力。當外資認為賺錢機會來時,通常會先做好布局,可能作多,也可能作空,等布局完畢,就會發表看法,希望市場能夠往讓他們獲利的方向走,因此投資人千萬別期待外資來指點迷津,反而要提防外資把台股當提款機。歐美成熟市場散戶比重不高,台股散戶比重仍超過5 成,在「資訊落差」的情況下,一般散戶很容易淪為外資殺手的獵物!

八、只見鉅額買超或賣超 不說往往隱含反向意義

外資進出台股的金額龐大,而且是許多大型龍頭股的大股東,例如持有台積電股權超過7 成,因此其買賣超動作往往決定台股的漲跌。不過,投資人如果緊跟外資買賣超的腳步來操作,很容易吃虧,特別是當外資當日大買或大賣時。歷史經驗顯示,台股指數高點是外資「買上來」的,指數低點也是外資「賣下來」的,在高檔往往出現鉅額買超,在低檔往往出現鉅額賣超,投資人如果跟進操作,就容易陷入追高殺低的窘境。

九、只見彼此對作 不知道不是同類外資

外資是台股3 大法人之一,但就像國內投信、自營商法人一樣,每個外資法人對市場有各自的看法,同一時間對同一個股或大盤,他們的看法可能南轅北轍,甚至相互對作,你丟我撿。外資法人一般分為歐系、美系、日系,其中有歐資、美資、日資、港資等。在投資屬性方面,退休基金之類會從事比較中長線的操作,對沖基金則「短進短出」以賺價差為主,操作手法不一而足。

十、市場訊息混沌時 不一定會比散戶高明

人都會犯錯,外資券商及一般外資法人也不例外,甚至會犯下比一般散戶更嚴重離譜的錯誤。例如,2007 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之後,市場訊息混沌,雷曼兄弟去年聲請破產前幾個月,竟然發表研究報告預測美股道瓊指數會上攻挑戰2 萬點,當時道瓊指數還在1 萬點以上震盪。如今回頭來看,這樣的研究報告的確「不可思議」,即便是一般散戶也不敢如此樂觀,有做功課的散戶看到這樣的報告還會忍不住竊笑。

2007/06/15

2007年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 II)票選結果,在外資法人引頸期盼下出爐,的今年亞太區最佳券商是摩根大通,連兩年稱霸的瑞銀證券跌至第三名。台灣區最佳研究部主管及其團隊,則由去年6月才加入花旗環球的谷月涵(Peter Curz)獲得第一名;花旗環球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蟬聯亞太區半導體最佳分析團隊第一名。

機構投資人雜誌的調查,是由逾500家投資機構、1,100個外資法人投票選出,背後代表的資金超過1.03兆美元,加上投票過程嚴謹,因此被外資圈視為最重量級的獎項。這次調查結果最令人驚訝的,就是瑞銀證券跌落第一名寶座,僅拿到第三名,摩根大通則由去年第二名升到第一名,花旗環球更由去年第四名升到第二名。摩根大通觀察亞太區的公司高達775家,是最多的外資券商,花旗環球也有650家。

外資券商解讀,由於亞太區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因此愈來愈多的資金投資至亞太區,也代表投資人需要分析師找到更多投資標的,因此觀察愈多個股的外資券商,就會愈受到青睞。
台股研究部冠軍頭銜,則由去年6月從巴黎銀行轉到花旗環球的谷月涵獲得,證明谷月涵的專長,還是在股市領域,而其實他早在2000年還在美林證券時,就已經拿過這個獎項。

去年第一名的里昂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蘇廷瀚,這次拿到第二名;麥格理證券的杭逵斯,則是第一次進榜。但過去的熟面孔如瑞銀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陳安、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何資文等,都掉到三名以外。

在科技類股排名上,則是「熟面孔」短兵相接的情形,去年以略微少數票差輸給摩根大通的高盛證券科技分析師及其團隊,今年重回硬體分析的冠軍寶座;陸行之不負眾望蟬聯亞太區半導體最佳分析團隊第一名。

比較有趣的是,每年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結果都在4、5月時公布,之後就會引起一波因得獎後身價大漲的離職潮,但今年則一延再延,拖到6月中時才公布,使得外資圈跳槽風潮之前就已提前就開始。


2006 市占率大洗牌,花旗環球演出「老三傳奇」

台灣外資券商戰火浮生錄

外資券商來台發展數十年,在台股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隨家數增多,各家拚業績、搶市占的方法大不相同,誰才是贏家?誰才是一哥?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適逢外資圈耶誕假期,原本應平淡無奇的台股外資交易,卻在下午收盤後爆出一堆奇怪數據,說時遲、那時快,不管內外資,只要是交易室,電話線無不占滿線,直問「哇!一九二萬八千張的台積電買單是從那裡來的啊?成交金額有一千二百多億元耶!」

花旗環球靠台積電從老八變老三

經過一堆人相互查詢的結果,確定是台積電最大外資股東荷商飛利浦,為了趕在最低稅負制即將實施前完成節稅財務規畫,透過盤後交易方式,將台灣子公司飛利浦電子工業(PEI)手上全數台積電持股,以每股六十二‧三元的交易價格轉讓予總公司,這才讓浮躁起來的台北股市,頓時鬆了一口氣。

飛利浦這神來一轉,讓○五年外資買超台股總金額,平白多了一千二百多億元,衝破七千億元的歷史新高,不過,受託買賣的花旗環球證券,可說是這回台積電轉帳過程中,笑得最開懷的「關係人」。

道理很簡單,去年單月平均成交量約四百億元的花旗環球證券,十二月單月成交量急速衝高到近二千八百億元,幾乎是平常的七倍,也讓當月好不容易重拾「一哥」寶座的美商美林證券當場傻眼;更重要的是,原本要以第八名市占率落寞結束○五年的花旗環球證券,以全年七千一百多億元的成交量,擠下摩根士丹利證券,躍升為第三位,不但與老二美林證券僅有二百多億元的差距,與老大瑞銀證券近八千億元的距離,似乎也沒那麼遙遠了!

花旗環球證券歲末靠著台積電轉帳,從老八攀升至老三的傳奇故事,至今仍為外資圈嘖嘖稱奇,但也凸顯出外資圈對於「市占率排名」的斤斤計較,因為,這關係到面子問題,誰能在市占率站穩一席之地,誰講話就大聲。

瑞銀、美林、摩根是一線外資

翻開去年駐台外資券商市占率排名,除了瑞銀證券從美林證券手中奪回王座外,與前年的排名相比,變化其實有限,原因在於隨著全球主要外資集團大多在台扎根已久,除非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有很大的轉變(如前年的港商德意志證券與去年的港商麥格理證券),否則排名想要大躍進,有一定的難度。

若扣除花旗環球證券去年底台積電那筆「美麗的意外」,瑞銀、美林、摩根士丹利證券應可被列為「一線(tier one)外資券商」,有資格入列一線的最起碼條件是,超過一○%的市占率;接著,從摩根大通證券以降,包括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德意志、花旗環球、美商高盛、港商里昂、麥格理、港商荷銀證券等,市占率大多介於五%至一○%,通常被列為「二線(second tier)外資券商」;至於大和國泰、美商雷曼、港商野村、港商法興、法銀巴黎、港商匯豐證券,則因市占率大多在一%上下徘徊,只能視為「三線(third tier)外資券商」。

從三線擠進二線、或從二線躍進一線之林,是各家外資券商每天想破頭想要達成的目標,怎奈,市占率的「餅」就這麼大,嚴格說來更是個零和遊戲,也就是說,有人市占率提升,就代表有人市占率往下掉,激烈在所難免,但綜觀去年市占率變化,仍有幾個現象值得說明。

第一,瑞銀證券用排名證明,過去堅持「以交易(sales)團隊鞏固研究(research)團隊」的策略是對的,瑞銀證券過去的做法相當獨特,研究團隊只培養一位超級明星分析師(如台灣的劉啟東與蘇豔雪),但交易團隊需具備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膽識與作戰能力,因此,當前年底陸續流失掉幾位優秀的分析師與交易員時,外資圈隨即揣測瑞銀證券在台霸業能否持續,沒想到,香港總部從南韓調來素有「救火隊」之稱的陳在旭,接任於貽勳擔任總經理,在短短一季的時間內,搞定交易室與研究團隊,還挖來讓德意志證券台灣區總經理李鴻基跳腳的台灣研究部主管陳安,不但沒跌出前三名,還從美林證券手中拿回一哥寶座。

「麥格里現象」成形

第二,德意志與花旗環球證券排名滑落的情況相對較為嚴重,德意志證券前年一度擠進第三名,讓新掌德意志證券帥旗的李鴻基個人聲望達到新高,怎奈香港總部進行組織調整,不但將證券部門與固定收益部門合併(因此有分析師笑稱,每天都得跟固定收益部門的同事一起穿西裝打領帶),占德意志證券成交量比重相當大的自營部門業績更劃歸回香港,遂使得德意志證券真正(指非自營部位)客戶比重並未減少,但報表上的市占率卻少了許多,吃了不少悶虧;至於花旗環球證券,市占率也掉得讓同業感到莫名其妙,因為,研究部門陣容不但沒有改變,整支研究團隊甚至還拿下去年亞元雜誌(Asiamoney)台灣區最佳研究團隊的桂冠,交易部門也只走了陳昌志這麼一位交易員,業績實在沒有衰退的理由。

第三,「麥格理現象」正在成形。從帳面上看來,麥格理證券去年市占率排行僅十一名,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每到下午三點多的外資交易室,總會傳來一震驚呼:「不會吧!麥格理今天怎麼做這麼多?」隨著外資敲進台股的力道逐漸加重,麥格理證券單月成交量在八月首度突破三百億元大關後(年初的麥格理證券還是單月二百億元不到的小角色),便逐月攀升,十一月站上四二○億元,十二月更達到五六○億元的高水位!麥格理證券在前身港商霸菱證券被澳洲麥格理銀行吃下後,歷經半年的整合,因研究部門陸續掌握到茂迪、喬山科技等中小型飆股,吸引外資客戶的高度關注,也願意下單給麥格理證券。更值得注意的是,麥格理證券自營部位比重相當低,也就是說,麥格理證券的單子絕大多數都是實實在在的外資客戶,迥異於瑞銀證券的既有模式,麥格理證券「由研究帶動交易」的營運模式,也成為部分三線業者仿效的對象!

外資券商市占率排名,雖然可以印證一年來的努力成果,但如同企業營運「營收好不代表獲利佳」的道理,市占率高的外資券商,獲利不見得會等比例成長,以去年全年的獲利數據來看,最賺錢的外資券商是美林證券,獲利五億七千多萬元,摩根士丹利證券次之,有五億四千多萬元,市占龍頭瑞銀證券表現則差強人意,以三億七千多萬元屈居第七。

所謂「贏了面子不見得贏了裡子」,手續費是關鍵!國內證券商手續費率是一四‧二五個bp,也就是千分之一‧四二五,過去外資券商之所以有辦法每股獲利高達數十元,靠的是高手續費,二年前還有五十個bp(千分之五),但今年因為殺價競爭,手續費早就降到三十個bp(千分之三),更何況花旗環球證券讓飛利浦下單的該筆交易,幾乎毫無手續費可言,更是典型「衝市占率」的作法。

不過,可別以為只要是外資券商就都能賺錢,去年前十一月還處於虧損狀態者,有匯豐與巴黎證券,巴黎證券因第二季才開幕,第四季起已開始賺錢,故今年轉虧為盈已是意料中事,向來非集團核心事業的匯豐證券,來台發展已相當多年的時間,卻還無法擺脫虧損,競爭力確實該打上問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