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 |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 但總是發生的事
在極端世界生存的10個原則,徹底改變你的世界觀
《黑天鵝效應》改變了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觀點。
──丹尼爾‧康尼曼(Daniel Kahnema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長期對風險模型提出批評的人,例如……塔雷伯……現在被讚為先知。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和碩聯合科技公司投資長
蘇豔雪
聯合推薦
所謂黑天鵝,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Google的驚人成就就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九一一也是。作者認為黑天鵝潛藏在幾乎每一件事的背後——從宗教之興起,到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大小事件。
為什麼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才認得出黑天鵝現象呢?部分的答案是,在應該注意普遍現象時,人們長久以來卻習慣注意特定事件。我們習慣注意已經知道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忽略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我們無法真正地評估機會;我們很容易將事情簡化、予以敘述、分類;而且我們不夠開放,沒能珍視那些能夠想像「不可能事物」的人。
多年來,作者一直在研究我們是怎樣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上知道的還多。我們總是只看到無足輕重的事情,而大的事件卻繼續在你我的驚嘆聲中出現,並形塑著這個世界。本書試圖解釋我們對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所知道的一切。作者提出簡單得令人吃驚的技巧,協助讀者面對黑天鵝現象,並從這些意外的大事件獲益。
優雅、驚豔,且應用廣泛,《黑天鵝效應》猛力衝擊了文化業、社交圈和知識界,成為琅琅上口、被廣為引用的概念和詞彙。作者在擴充新版中新增五萬餘字,提出違反直覺卻實用的作法,能提高社會和我們自己對黑天鵝事件的免疫力,得以在極端世界中生存。《黑天鵝效應》已改變了許多人的世界觀,生活在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的世界,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
2012/03/31
2012/03/30
2012/03/29
蘇豔雪於 GE 台灣商界女菁英座談
2008 這一年對於全球的企業經理人和投資者來說無疑是充滿變數與挑戰的一年,美國奇異電器公司 (GE) 在 2008 年台灣例行的商界女菁英 (Women in Commercial) 座談會中特別邀請時任和碩聯合科技副總經理暨投資長的蘇豔雪女士與會分享她在財務結構分析與評估方面的專長。
曾任首席外資分析師的蘇豔雪女士工作嚴謹務實,待人則非常謙虛,工作之餘經常陪伴家人並閱讀各類書籍,她認為廣泛的閱讀有助於個人向上提升,並帶來更豐富多元的視野。
http://www.ge.com.cn/ourCompany/GEWN2008No2/html/What_Happened.htm
蘇豔雪推薦書單:最後的演講
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面對每一天都把它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即便今天結束也了無遺憾。」這個認知我們都知道卻不一定做得到,但鮑許教授確實做到了! ──導演 吳念真
蘭迪‧鮑許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2007年8月,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這場演說讓現場400個人笑聲不斷,也讓不少人流下淚來,場外不僅有實況轉播,演講全程並放上網路,大量流傳,在全球各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這場充滿幽默、啟發性及智慧的演講廣獲迴響,之後由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採訪了蘭迪教授53次,寫成了這本精采豐富又讓人動容的──《最後的演講》。蘭迪教授所傳達的訊息之所以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去分享他獨特的經驗。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包括克服障礙、實現兒時夢想、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把握每一個時刻……
TVBS、文茜世界週報等媒體大幅報導; 嚴長壽、歐普拉、楊定一、連加恩、孫大偉、洪蘭、林義傑、 李開復、蘇雪豔、吳念真 誠摯推薦
是什麼力量能讓所有人感動落淚? /李開復
我的同學和朋友蘭迪.鮑許教授的新書《最後的演講》,來自於他在我們的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所作的一場風靡全美的演講,題目是〈全力實現兒時夢想〉。演講的影片在各個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身患胰臟癌的鮑許教授的這場演講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演講」。我有幸參與了這場演講的中文字幕版在中國的推出,數百位中國學生被蘭迪的演講所感動,製作了一張電子賀卡,透過我轉給了蘭迪。在世界被抹平的時代,蘭迪的「最後的演講」已經造成了廣泛的影響。現在,本書在台灣的出版可以讓更多的讀者受惠。我很榮幸能夠為這樣一本書寫序。
這本書裡有許多蘭迪的至理名言。蘭迪說:「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我想,任何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無論是面對病痛的折磨,還是人生的失意,他都能用一次次漂亮的出牌,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蘭迪此次演講的主題是「全力實現兒時夢想」。其實,蘭迪教授自己的成長歷程,正是追尋和實現夢想的最佳示範。例如,他兒時的一個夢想,是進入迪士尼的夢想工程公司設計雲霄飛車。長大後,雖然他多次收到迪士尼公司寄給他的回絕信,但他沒有氣餒。終於有一次,蘭迪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後,一位夢想工程公司的工程師向他提問,蘭迪回答說:「我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可是我先請問你,明天能不能和我共進午餐?」這次午餐終於讓夢想工程公司認識了蘭迪,此後不久,他就得到了夢想工程公司的工作邀請。
成為教授後,蘭迪在卡內基美隆大學開了一個「圓夢」的課程,讓各科系的學生在一起用虛擬實境技術,開發一項完成童年夢想的項目。為了這個做「圓夢者」的機會,他最後拒絕了夢想工程公司的邀請。為了長大後發現的新夢想,他放棄了兒時的夢想。但是,如果不是追逐兒時的夢想,他又怎麼會找到長大後的新夢想呢?
蘭迪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勸我們隨時心存感激,多想別人,少想自己。他在演講中當場推出了一個大蛋糕,為妻子慶祝生日,以表達對妻子的真情(妻子上台後,在他耳邊低喃了一句話,這在影片中,我們無法得知,但蘭迪在書裡有透露)。他也多次表示對恩師教誨的感激。蘭迪教授的感恩之心,以及他的真誠,打動了他周圍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在參加了那次演講後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成年人在一起失控並痛哭,連我們最嚴肅的校長和一位最嚴厲的教授,都被他打動而失聲落淚。」
關於此次演講,蘭迪教授有兩個結論: 第一,「今天的演講重點不在於如何實現夢想,而是如何過你的人生。你只要以正確的方式過活,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自然會實現。」 第二,「這場演講的對象不是各位,而是我的子女。」
現在,蘭迪教授在這次講座的基礎上,出版了《最後的演講》一書,如果讀者朋友先前看過影片已經十分感動,請別忽略這本書中更多他深層情感的表露。對大家來說,這是一份多麼珍貴的精神財富呀!我相信他的三個孩子會依據這「最後一課」來引領他們的一生。我也相信,經過網際網路和書籍的傳播,更多的孩子會在蘭迪的影響下,追尋自己的夢想和更加精采的一生。
「面對每一天都把它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即便今天結束也了無遺憾。」這個認知我們都知道卻不一定做得到,但鮑許教授確實做到了! ──導演 吳念真
蘭迪‧鮑許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2007年8月,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這場演說讓現場400個人笑聲不斷,也讓不少人流下淚來,場外不僅有實況轉播,演講全程並放上網路,大量流傳,在全球各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這場充滿幽默、啟發性及智慧的演講廣獲迴響,之後由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採訪了蘭迪教授53次,寫成了這本精采豐富又讓人動容的──《最後的演講》。蘭迪教授所傳達的訊息之所以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去分享他獨特的經驗。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包括克服障礙、實現兒時夢想、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把握每一個時刻……
TVBS、文茜世界週報等媒體大幅報導; 嚴長壽、歐普拉、楊定一、連加恩、孫大偉、洪蘭、林義傑、 李開復、蘇雪豔、吳念真 誠摯推薦
是什麼力量能讓所有人感動落淚? /李開復
我的同學和朋友蘭迪.鮑許教授的新書《最後的演講》,來自於他在我們的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所作的一場風靡全美的演講,題目是〈全力實現兒時夢想〉。演講的影片在各個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身患胰臟癌的鮑許教授的這場演講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演講」。我有幸參與了這場演講的中文字幕版在中國的推出,數百位中國學生被蘭迪的演講所感動,製作了一張電子賀卡,透過我轉給了蘭迪。在世界被抹平的時代,蘭迪的「最後的演講」已經造成了廣泛的影響。現在,本書在台灣的出版可以讓更多的讀者受惠。我很榮幸能夠為這樣一本書寫序。
這本書裡有許多蘭迪的至理名言。蘭迪說:「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我想,任何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無論是面對病痛的折磨,還是人生的失意,他都能用一次次漂亮的出牌,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蘭迪此次演講的主題是「全力實現兒時夢想」。其實,蘭迪教授自己的成長歷程,正是追尋和實現夢想的最佳示範。例如,他兒時的一個夢想,是進入迪士尼的夢想工程公司設計雲霄飛車。長大後,雖然他多次收到迪士尼公司寄給他的回絕信,但他沒有氣餒。終於有一次,蘭迪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後,一位夢想工程公司的工程師向他提問,蘭迪回答說:「我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可是我先請問你,明天能不能和我共進午餐?」這次午餐終於讓夢想工程公司認識了蘭迪,此後不久,他就得到了夢想工程公司的工作邀請。
成為教授後,蘭迪在卡內基美隆大學開了一個「圓夢」的課程,讓各科系的學生在一起用虛擬實境技術,開發一項完成童年夢想的項目。為了這個做「圓夢者」的機會,他最後拒絕了夢想工程公司的邀請。為了長大後發現的新夢想,他放棄了兒時的夢想。但是,如果不是追逐兒時的夢想,他又怎麼會找到長大後的新夢想呢?
蘭迪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勸我們隨時心存感激,多想別人,少想自己。他在演講中當場推出了一個大蛋糕,為妻子慶祝生日,以表達對妻子的真情(妻子上台後,在他耳邊低喃了一句話,這在影片中,我們無法得知,但蘭迪在書裡有透露)。他也多次表示對恩師教誨的感激。蘭迪教授的感恩之心,以及他的真誠,打動了他周圍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在參加了那次演講後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成年人在一起失控並痛哭,連我們最嚴肅的校長和一位最嚴厲的教授,都被他打動而失聲落淚。」
關於此次演講,蘭迪教授有兩個結論: 第一,「今天的演講重點不在於如何實現夢想,而是如何過你的人生。你只要以正確的方式過活,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自然會實現。」 第二,「這場演講的對象不是各位,而是我的子女。」
現在,蘭迪教授在這次講座的基礎上,出版了《最後的演講》一書,如果讀者朋友先前看過影片已經十分感動,請別忽略這本書中更多他深層情感的表露。對大家來說,這是一份多麼珍貴的精神財富呀!我相信他的三個孩子會依據這「最後一課」來引領他們的一生。我也相信,經過網際網路和書籍的傳播,更多的孩子會在蘭迪的影響下,追尋自己的夢想和更加精采的一生。
2012/03/28
2012/03/27
訂閱:
文章 (Atom)